close
背包,是每個旅人所必備的,它可以裝下旅途所需的衣物或用品,也能載回在旅途中所蒐羅的戰利品,只要背上它,就會有一種莫名的安全感,可以勇敢出發,安心地返家。背包之於旅人,就有如武士的刀劍那般重要,少了刀劍,武士就不像武士,而缺少了背包的旅人,便不是旅人。

前些日子剛退伍,開心地想替之後的旅行買個登山背包,希望能把所有東西都塞進一個大包包裡,挑來挑去總是沒有中意的,老闆看我拿不定主意,決定替我釐清需求。「你想帶的東西,其重量、大小、材質如何?你想去的地方,天候、環境和人文又大概如何呢?」若說要帶的東西有哪些,這倒是個好方向,但談到天候、環境和人文這可讓我疑惑了,老闆不等我提問,便接著說:「如果當地潮濕易溽或逢雨季,那防水材質的包包能隔絕水氣,你也不用擔心被雨水弄濕衣物,如果環境偏遠,需要跋山涉水,那有玻璃纖維硬質的背包能保護相機或筆電等,如果你要帶回來的東西也不少,那就要考慮買大一點的款式…」

聽完老闆熱心地介紹後,內心頓時恍然大悟,我不是因此知道自己要買哪個包包,而是突然驚覺,原來有比包包更重要的事情沒有注意到,在旅途的另一端,那個我想去的國家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地方?是什麼東西吸引著我踏上旅程?為了旅行而旅行,一心享受著出國的興奮感和消費愉悅,期待在異國風景前留下幾張照片,吃了幾道當地的美食,或許又拍了幾張跟別人大同小異的美食特寫上傳到臉書跟別人分享…那我自己又獲得了什麼?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自國小以來,熱愛旅行的老媽常帶著我出國遊玩,欣賞了許多台灣見不到的風景及異國風土人情,當然,也留下許多照片。然而,真正讓我印象深刻及感動的,卻是我大二暑假,決定參加遊學團前往英國牛津的那段「真正屬於靈魂」的記憶。

挾著對日不落國輝煌歷史的嚮往,那年的遊學對我簡直是思想的開闊。在牛津待了個把月,我試著去了解這裡的生活。因為學不來徐志摩撐篙船的浪漫,我選擇到學校附近的牛津公園晨跑,白茫茫的霧氣瀰漫在一大片草原上,遠方依稀可見的是賀特福學院的尖塔,在蔥翠深邃的林間小徑,總有可愛的松鼠或鴿子在草叢樹梢出沒,迎面慢跑而來的當地人,親切相互微笑問早。每天,都能因此而美好。

英國人寧可在一坪大的空間洗澡,也不願破壞百年來的房屋結構;一位建築師為了保存一棵樹,寧願大費周章的改變教堂圍牆的設計,而三百年來沒更動過;儘管夜晚的消遣,頂多是上酒吧閒聊,也無減他們對簡單生活的熱愛。我深刻的感受到,Oxford的現在和過去,感性與理性之間,永遠有座橋梁,供人們自由穿梭來往。

上酒吧和當地人互動閒聊,或是參觀教會學院時,仔細去感受建築體的每個細節,聆聽光影在百年雕刻石牆上的細語,出神地倚在嘆息橋沉黑微繡的鐵窗前;當下的時空,彷彿失去了重力,任靈魂恣意地徘徊在牛津的微醺之中,渾然忘我。抑或來趟漫無目的單獨的漫步,在街頭巷尾尋找到文化差異的氣息,並試著深呼吸,當作是氧氣般自然地接受它。牛津,那沉穩而深邃的文化質感,時間在這裡以緩慢卻又紮實的速度流動著,斑駁的蒼苔,木門的古色,人事物都蘊含著柔軟又帶點原則性的思維,這樣的氛圍讓我發現,自己一層又一層的意識框架是如何存在,又如何交纏糾結;頓時,內心竟因此變得清澈且輕鬆愉悅。

當時的我,毅然決然地榨乾存款參加遊學,大老遠跑到英國和歐洲,居然幾乎沒買什麼紀念品,回想起來,或許光是旅程上的所見所聞就夠我知足地滿載而歸了。反觀現在的我,似乎差點忘記旅行真正的美好與意義。

不過,隨著科技與商業的進步與便捷,旅行似乎變成一種商品,重複著購買、使用和紀錄的動作,我們很容易在一次又一次同樣的消費後,一切將漸漸變成只是為了和別人分享而完成的行為,因為我們已經忘記思考旅行最重要的價值是什麼?忘記了心靈深層對旅行的需求是什麼?

倘若我們不能好好體悟這一點,忽視了心中那個重要的背包,為心中那個背包多填滿些真正有意義的東西,那麼去再遠、再美、再特別的地方,都只能留下一張張用來證明到此一遊的照片,等到記憶或興奮感淡化了,自己就會發現,去再多地方都只是一片片空白;如果我們能「心凝形釋,與萬物冥合」,甚至能如作家詹宏志所言那般「戴著故鄉看異鄉」進而「帶著異鄉看故鄉」,回饋給自己和朋友,那麼就算只是去一個地方,拍一張照片,我敢說,不管過多久都會深感值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AISHIN BO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