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參訪完由馬雨沛老師細心安排的ETtoday之旅,我對新聞傳播的感覺似乎變得更立體了。
蔡公用來記錄事件的小筆記本,讓我知道原來一位記者要成為頭條達人,是必須記下從生活周遭聽到的大小事件,因為許多小事件只要經過分析都有可能會是不同時候的頭條,而記者本身也要是一台混合器,如何在不同時間、地點吸收任何具有新聞性的資訊,然後記在筆記本裡,並且活用掌握到的資訊來重組。
而政大新聞所的研究生(因為遲到沒聽到其自我介紹)在介紹他負責的「新聞追追追」節目後,也讓我對資訊蒐集以及節目製作的結構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他說網路新聞分成翻版和原生新聞,而不同背景資訊會構成不同的寫作方式,這點我深有同感,由於我同時有在淡江時報和網路新聞報實習,因此很能感受到不同的新聞特質,網路新聞報不同於淡江時報的地方在於翻版新聞的寫作架構,網路新聞報不太強調翻版新聞背後資料之完整性,而是強調同學、老師或其它人對該事件的認知和態度,而他也提出對謠言的獨道見解,他認為謠言是為被證實而暫時性的存在,沒有所謂的對錯真假,而這也是新聞追追追節目的出發點,該節目的查證思維 :
1.data-網路上出現的謠言或案例
2.warrant-支持data和claim的保證
3.claim-依附在warrant和data的公佈
而趙心屏學姊介紹城市相對論節目製作的過程,也讓我們體認到準備一個節目的行程之難度與所需的態度,也提到現在的電視節目所需具備的除了正確還要好看,一個好的電視節目除了要有完整豐富的內容,還需要有收視率來肯定,因此作節目其實就像在作電影,要怎樣去抓住觀眾的心理很重要。在這個節目中除了以不同的角度去切入台灣與國外的城市特點,還必須讓觀眾能在收看並認識後,能激發出民眾的省思。她還提到在每段短短的八分鐘,應如何去架構節目內容才能一步步引導觀眾,例如音樂的選用,畫面剪接的搭配,內容的規劃與約訪的對像,一個節目至少都要花2-3週的時間來準備,真的非常辛苦。我也深深相信如何去影響普羅大眾思考自身與台灣的這土地上的一切事物,是一件很重要且神聖的任務。
雖然我進了大傳以後很努力地吸收許多新聞相關理論與知識,或是在作報告的過程中試圖去揣摩與研究新聞業界的運作,但這些在我的認知裡都是很平面的東西,就像一幅畫那般掛在意識之牆上,而透過蔡公、趙心屏學姊以及政大新聞所研究生耐心的講解,還有工作現場的環境與氣氛,我認識了理論在經過實務磨練轉化後的模樣,而以往的理論也變得更立體可見,那真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AISHIN BO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