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當一個人在臉書發表了一篇文章、分享一張照片,
如果沒有了讚、甚至沒了關注,那是否還有意義呢?
是否有人因此而心情受到影響呢?

我在四年前,曾寫過一篇極短篇,
故事是在說一個女學生,在某一天因心情低落,又碰上MSN因主機受損而全面停擺,
大家只能發出訊息,卻收不到對方的訊息,
而造成一種冷漠的錯覺。
結果這位女學生,在這個錯覺之下,
把許多情緒結合在一起,在無法透過電腦和朋友談心的情況下,
選擇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而隔天報紙報導,有許多人也因此而自殺。

這篇文章,被當時的課堂教授趙衛民老師說太過偏激,
他認為只是無法在網路上聊天,怎麼會選擇自殺呢?

而我笑著沒多做回答,
一來,小說當然是故意誇示的,如果什麼都要符合邏輯,那也太無趣了吧!
二來,老師並非重度網路使用者,可能無法理解這樣的情境。

當然,這篇極短篇,是誇張了點,
但如果我們收斂一些,不需用到生命而是心情,
而社交軟體改成大家幾乎都重度使用的臉書為例呢?

自己PO了很多資訊和照片跟大家分享,
結果卻什麼回應也沒有,
或者按讚的人數寥寥無幾,與日遽減,
我相信,當事人的心情應該也會漸漸低落吧!
甚至覺得沒有人關心或肯定你,
我想,如果是這樣的人,我告訴你,我也有同樣的心情。

此時,為了避免陷入情緒的陷阱,
我開始用"苦集滅道"來自我分析
首先,自己這個痛苦何來,
這個痛苦源自對臉書這個遊戲的涉入程度太深,
而被他的規則所限制自己的思考邏輯,
因此,我要先把這個限制破除,
臉書是個很棒的社交軟體沒錯,
簡單來說,他就像是一個媒體,把自己廣告和行銷出去,
而"讚"或"回應"就是所謂的收視率,
而我們就像電視台一樣,極度重視自己的收視率,
甚至用不少心力去做些什麼,
只想試圖去拉高自己的收視率,
然而,我們應該極度重視的其實應該是實實在在的自己,
而不是那些外在的數字。

回歸到臉書創立之初,
是為了認識更多女生,和朋友之間資訊的分享,
是純粹而自然的,
由於大家都活得過於寂寞而個體,
剛好可以透過臉書均衡一下,
可是我們必須要隨時把心思重心放在自己的身上,
自己想要經營的人生,
想要完成的夢想,
那些都是最踏實而最重要的,
臉書的讚,充其量也只是個數字罷了!
拼命的比讚的數字,比朋友人數,比比比...
越在意這個虛擬的成就,那現實就會越透明而失去重量,

因此,我們要回歸到臉書最原粹的精神。

只要把自己覺得重要的事情或自己喜歡的作品,
記錄在時間軸上,
讓自己可以能好好瞧瞧,
[喔!原來我和誰去過哪裡,原來我拍了什麼照片...]
替自己留些記錄和分擔大腦記憶的細節,
以這樣的態度去使用臉書,
才會比較輕鬆和自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AISHIN BO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